7月销量环比腰斩,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转型面临十字路口
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5年开始,实现大幅增长的态势,2017年出现整体汽车销量低迷态势、国际油价大幅增长,新能源市场实现蓬勃发展,购买基数小、未来趋势明显,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。
然而今年7月,新能源狭义乘用车市场销量6.88万台,同比下降3%,环比6月下降48%。但相对于7月的狭义乘用车销量,合计销量148.5万辆,同比下降5%来说,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尚且处于稳定状态,但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增长态势,在7月止步,这又为何?
上半年车市透支,下半年压力大
汽车销量淡季开始,众多车企为了在市场中立足,抢占市场份额,着手准备新车上市的同时,开始了相关的优惠措施吸引消费者,而去年下半年开始,车市寒冬加剧,又临我国国V向国VI升级过渡,今年4-6月车企纷纷采取了清库存的任务。

降价措施、优惠补贴措施扑面而来,使6月零售实现了近一年以来的逆势增长,但是却给市场留下了副作用,在狭义乘用车清库存的环节,并不是车市良性发展的态势,过度刺激消费,透支了下半年消费市场。而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此期间,同样是紧锣密鼓的采取清老款车型库存的任务。
7月又逢销售淡季,众多车企在此期间是生产力放大和新品上市迎战下半年的任务,因为上半年清库存,造成下半年库存紧张,所以“清库存”向“补库存”转换将成为车企的发展的重点。
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遇瓶颈
不仅是新能源狭义乘用车,整体汽车市场因为上半年“透支消费”行为,出现销量下滑的态势,7月销量虽然有吉利、长城等国产自主品牌实现了环比逆势增长,但是毕竟是个例,总体销量下滑,仿佛是每年7月的汽车市场传统规律。

年初的新能源汽车市场,1-3月受补贴退坡推迟等因素影响,实现了销量翻倍增长,但是7月施行的新能源补贴退坡到来,对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造成的影响,一定程度上,政策从对产品补贴转向基础设施补贴,减少了刺激消费,对产品销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“打压”状态。
就目前的状况,新能源汽车地方性补贴政策,实际上处于硬着陆的状态,因为取消了地方政策补贴之后,又没有相应激励新能源市场的措施衔接,使补贴退坡过渡的时间段呈现“短路状态”,对新能源市场没有起到促进作用。

再者,现今消费者对于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大于对续航里程、电池寿命等问题的关注,就像造车新势力、油改电车型发生的故障、自燃等问题,都使消费者产生质疑,恰逢现今汽车市场革新日益加剧,互联化、自动驾驶的来临着实让企业有些头疼,采取多元化发展要比单一的追求电动化更加实际,而对于造车新势力等新兴造车企业,资金就成为最大的问题,如何让产品快速流动销售,促进资本回收,开展接下来的对新车、技术的研发、生产、销售,成为重点任务,现今,传统车企和新势力都处在新能源市场发展的十字路口。
新能源仍是未来趋势所向
虽然表面上,车企发展处于探索时期,寻找成熟之道,受到政策营销和上半年“透支”,呈现震荡下滑态势,但是在汽车寒冬之中,新能源趋势抬头,汽车新浪潮来袭,却显现出电动化、互联化、自动驾驶道路却更加明晰。
新能源产品从2015年首批上市,仅有4年的时间,当然免不了历史的局限性和企业的发展性等因素,所以很多车企开始探索到生产成熟的产品需要时间,就目前来看,国内自主品牌像比亚迪、吉利等车企的产品,新能源车型将续航里程提高到300-400km,甚至高续航版本达到500km也非常常见,所以众多车企在迎合新浪潮的同时,对产品成熟化、价格向燃油车靠拢积极促进产业升级,未来还会让新能源趋势更加明显。

从吉利的“蓝色行动”、北汽“三个三的发展战略”,再到我国造车新势力诞生,特斯拉上海建厂,都是积极对新能源市场探索,基于现今全球对节能环保的控制,我国也积极激励新能源市场、促进国V向国VI过渡,新能源未来市场依旧十分广大。
就目前,国际油价忽高忽低,从去年高点72美元到现在的54.58美元,都是深深影响到燃油车用户的用车成本,在汽车市场寻找互补品成为关键,而现今新能源汽车是最好的选择,但是需要的是质量问题、续航里程、电池使用寿命满足消费者需求。
目前,企业需要的是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、保证产品质量、迎合汽车新浪潮的同时,需要环境辅助,尤其是新能源补贴退坡之后,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新能源政策衔接,对于车企来说犹如筑底一般。而下半年车市,众多车企推出新产品像吉利帝豪GSe、比亚迪元、宋系列,造车新势力实现量产、丰田转型电动化等等,都能看到新能源更好的前景,如此,我们可拭目以待,继续观察新能源趋势。
"'